鎏鱼(yang)

独立游戏开发者,VR开发者。

VR的死或生


五月四号,福布斯撰稿人 Barry Collins 发布了饱受争议的《VR正在孤独的死去》。不到三天,同为福布斯另一位作者 Joe Parlock 针锋相对的砸出了《停止妄谈VR已死》。在相关的线上社区里,两个掐了3年的阵营照例列阵开撕,热闹的很。

作为一名对科技有一定敏感性的老玩家和开发者,即便抹去这关于VR的三年,类似的桥段也是非常熟悉了。记忆比较深的有《VR战士》发售时街霸达人对这种“盒子游戏”的嗤之以鼻;有资深游戏杂志力推世嘉土星,因为其 2D 机能相对更好且比PS更具“游戏性”;有关于电子游戏这样的“洪水猛兽”在中国是不是注定无法立足;有 PS Vita 后置触摸板的设计是不是根本孕育不出好游戏;有“华而不实”的 3D 电视是不是没有前途;有“画蛇添足”的智能手机是不是注定昙花一现。

他们有时候说对了,有时候说错了。

就像上述所有曾经的新事物一样,我无法在VR的种子期断定后续的发展。我自然不敢说 Barry Collins 等作者们不会有更深远的见识,但也很难相信任何一方愿意将赌注压在自己发表了的判断上。我们总是在自己不用负责的时候侃侃而谈。

但在我的观念里,游戏人应该是叛逆的。我们不喜欢事物一成不变地保持他们原有的样子。绝大部分的影视作品拥有极为类似的叙事架构,而游戏人会不断创造新的玩法,衍生新的规则,最终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。所以当“资深玩家”们从排斥 3D,嘲笑玩不完的沙盒游戏,快餐游戏,到疏远 VR 时,我有一种强烈的违和感。

我们一直谈论科技的飞速发展,但也许很少人意识到,比起小时候科幻电影里预测的一二十年后的未来,我们的现在有多么的无趣。车子马力每年大一点,手机像素每年多一点。这才是我们生活的常态。成年后,购买游戏成了我的习惯,但买回家立刻兴奋开机一口气通关的体验似乎再也没有回来。很多游戏甚至从来没有拆封,就像老婆买回家就再不待见的衣服。

从第一次体验,我就感到 VR,AR 也许是游戏体验真正质变的开始。它为游戏设计打开了让人兴奋的可能性,对新玩家(比如那些不理解游戏乐趣的父母,妻子)更直观,可以跨越学习时间让乐趣立刻发生。如果可以,希望玩了多年游戏的你暂时抛去“游戏应该是什么样子”的想法,给它一次尝试,一次机会。


评论
热度 ( 2 )

© 鎏鱼(yang) | Powered by LOFTER